2.四季养生春夏篇:本草养生四季法则,顺应时节“养对”重点

2024-08-09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哈喽大家好,我是春宇老师,欢迎来到我们的课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春夏之季阳气生发,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故应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了要因四时变化灵活养生的观念,根据寒、热、温、凉对应四季变化来养生,真正做到养生与气候同步。

 

好,今天我们先来讲春季和夏季的养生法则。

 

一、春生:春季养生重养肝,防风御寒要注意

 

很多人都知道“春捂秋冻”的养生理论,却不知道真正的养生方法。春季,万物复苏,春季养生应重“生”,另外还要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点,重养肝。早春乍暖还寒,防风御寒预防各种疾病也是春季养生之重。

 

中医理论指出“风为百病之长”,春季为风邪主令,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所以风邪是春季致病的第一因素。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肌肤腠理疏松开放,很容易被外来风邪所侵,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病症。那春季应当如何养生呢?

 

1.首先重养肝——保持愉快心情,保证睡眠质量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养生应以养肝为主,肝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和谐,五脏六腑也就能维持正常工作。而调养肝脏重在睡眠,睡眠质量不佳对肝脏的损害非常严重。《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则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中医理论还指出“肝主情志”“怒伤肝”,春季养肝要保持心情愉快,忌暴怒、忧郁。另外,酸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在饮食方面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的食物,例如韭菜、洋葱、萝卜、山药等。

 

现代人经常熬夜,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很多人的肝病其实是“熬”出来的,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保肝护肝。那么如何能促进睡眠,睡得更好呢?

 

(1)睡前洗热水澡。人体体内温度迅速升温后下降的过程是能让人入睡的关键。

 

(2)限制睡眠法。失眠严重者需限制卧室逗留时间,不管是否睡得着,只能在卧室待6个小时,以重建睡眠秩序。

 

(3)若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睡眠,每天多打几次盹。下午2~5点是打盹最佳时间,单次时间大约为30分钟,一个下午可进行多次,其他时间不打盹。

 

(4)解决打鼾问题。若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请尽快就医。

 

(5)睡前不喝酒或咖啡。这会延长睡眠周期中的轻度睡眠时期或快速动眼期的时间,深度睡眠会被抑制导致频繁醒来。因此,闹钟设置的合理时间最好为一个睡眠周期(1.5小时)的整数倍。目前已有许多利用睡眠周期设置智能闹钟的应用,如Sleep Cycle,可在最浅睡眠时期唤醒你。

 

(6)睡前4个小时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增加睡意。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则让人清醒。

 

(7)睡前让全身肌肉逐渐放松,释放身心压力。禅修、冥想也可达到这一目的。

 

(8)睡前用薰衣草、缬草等泡脚能有效助眠。

 

2.御风寒——注意防风保暖,预防各种疾病

 

养生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时而春风送暖,时而寒流突至。在这样的季节,切忌衣着过少,给各种细菌病毒入侵的机会。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病症,都是春季多发症。

 

人体经过寒冬,免疫能力和抵抗力都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很容易被风寒入侵,因此春季养生防寒保暖是重中之重。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适当“捂春”是十分必要的。在穿衣方面,《千金要方》中也指出要“下厚上薄”,《老老恒言•燕息》载:“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3. 春天养生的7个禁忌

 

(1)上火乱用药。春季易上火,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牙疼等症状,许多人的做法是一上火就用降火药。根据中医理论,“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应有针对性地去火。人体内有偏阴、偏阳成分,这两个成分往往是相伴而行,但是互相之间又彼此制约。实火,简单的理解就是热性成分,人体的阳气量偏多,远远超过正常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实火。还有一种状态就是阳气,其实是在正常的范围里并没有多,而人体的阴气明显减少,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还是阳多阴少,但是这种阳多阴少,并不是阳气实际的量过多,而是因为阴气本身的量不足了,它表现的症状跟实火的状态有一些类似,但重点的是阴液不足。这就属于虚火了。这个时候人体往往会有口干舌燥的表现,水分不够,舌苔也会缺少津液,舌质比较干。实火、虚火都会有内热、口干,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或者是皮肤也会有瘙痒等症状。但是两者不一样,实火的情况可喝点去实火的药或茶。而阴虚内热的虚火就要用滋阴、养阴的药,重点不再是去火,而在于养阴。想要春季不上火,应每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实火的朋友可喝点菊花茶、金银花茶等,虚火的朋友可以将麦冬、沙参、枸杞子泡水喝。

 

(2)“春捂”捂过了头。每到春天总能看到两种极端现象,年轻人早早穿起了单衣,老人和孩子却捂出了痱子还不减衣服。“春捂”不能着急换装,也不能捂过了头,捂过头也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易患感冒。

 

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气温超过15℃时,即使是老人、孩子也该脱掉厚厚的衣服了,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会适应不了,对健康同样是不利的。

 

(3)“春”睡过了头。俗话说“春困秋乏”,春季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人容易犯困。充足的睡眠是养肝的关键,但一困就睡,对健康也很不利。因此,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和运动,顺应人体阳气生发,饭后散散步更有利于养生,还能驱走“瞌睡虫”。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生机。一般来说,人一天睡七八个小时是比较正常的,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略有相差也问题不大,但是不能长期熬夜,这样对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对心脑血管健康也十分不利。

 

要缓解春困,中午应该有15-30分钟的午睡,哪怕闭目养神也能减少疲劳,不过要注意的是,午休的时间应以半小时为限,如果午睡时间太长,就容易使夜间睡眠的渴望减少,破坏原有的睡眠规律。

 

(4)合理食用酸辣食物。根据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不宜食用过多酸性食物,吃得太酸、太辣会损伤阳气。可以适当吃些辛香的食物,如陈皮、佛手、生姜等,它们可疏发肝气,补益脾气,韭菜是春季很好的食物,但也不宜食用过量。

 

(5)乱用护肤品。季节变换了,护肤品也要更换。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皮肤的抵抗力也最差,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加上室外紫外线较强,所以应选择清爽、补水效果好以及有防晒作用的护肤品。

 

(6)室内通风不畅。春季气温上升,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很容易使人患上流行性感冒。春季室内最佳的通风时间为日出后和日落前。

 

(7)心情抑郁烦躁。养肝重在调理情志,情绪抑郁烦躁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过于愤怒或兴奋,也会损伤脑血管。因此,春季应该保持心情平和,让肝气顺达,不妨爬爬山,做做户外运动,使心情舒畅、豁然。

 

4.春季养生本草食疗方

 

(1)山药胡桃粥。准备鲜山药100克,扁豆、胡桃肉各50克,粳米60克,盐、生姜、葱各少许。首先将山药洗洗干净、去皮、切片,粳米、扁豆淘洗干净,共同放入锅中,加适量盐、姜丝、葱花调味即可。本品具有养肝益气、益志安神、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2)核桃丹参佛手饮。准备核桃仁5个,佛手片6克,丹参10克。首先将丹参、佛手片加入适量水中煮沸,去渣取汁,在汁液中加入捣烂的核桃仁拌匀,再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本品具有滋阴补血、益智健脑等功效,对头晕、失眠、神经衰弱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养生小贴士:

春季在室内熏烧艾条或苍术等芳香类中药,能够祛湿、化浊防疫。不慎感染风寒,可温服生姜红糖水祛风散寒,或煮食萝卜葱白汤宣肺解表,缓解咳嗽等症。症状较重者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接下来我们看看夏季的养生法则。

 

二、夏长:夏季养生清燥解热,长养阳气很必要

 

夏季炎热,生机旺盛,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夏季养生重在清燥解热,调养精神,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

 

中医理论指出,暑、湿是夏季之主气,暑为盛夏的火热之气所化生,很容易扰乱咱们的心神、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晕、目眩、面赤等症状,还可出现多汗的症状,汗出过多,不仅会伤津液,而且耗气,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潮湿,湿与热纠结在一起,相伴为病,容易阻遏脾胃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出现浑身无力、胸闷呕吐,大便稀烂等症状。中医五行养生理论认为,心属火,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心火过旺,又易导致肺金和肾水不足。因此,夏季养生既要养阳,又要防止肺肾亏虚。

 

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季养生的五大原则。

 

1. 夏季养生五大原则

 

(1)保持合理的运动量

夏季阳气升发旺盛,保持一定运动量有利于人体阳气升发,以温和、少许出汗的运动量为宜,运动量过大或出汗过多容易损伤心阴,最好选择早晚较为凉快的时间段进行运动。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上火”,运动时要注意防暑、防晒。

 

(2)调整日常饮食

夏季天气燥热,多数人喜欢用冷饮、雪糕来降暑,中医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既要降心火,也要健脾益气,在饮食上应少吃苦寒类食物如苦瓜、苦菜、厥菜、丝瓜、田螺等,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节冷饮。因此,夏季饮食调整应遵循以下两点。

 

①清燥解热。饮食以清淡为主,重清热祛暑,同时,由于夏季体液消耗大,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蛋白质,加强营养。

②长养阳气。夏季,人体阳气处于外泄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盛于外而虚于内”,因此,不宜过食生冷,不要过分贪凉,否则很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胃肠道疾病。

 

(3)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夏季应“夜卧早起”,也就是晚睡早起,顺应人体阳气升发的特点,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条件的人,午间小睡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补充体力。

 

(4)积极做好防病工作

夏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致病微生物也是如此,因此夏季也是疫病、泄泻、中暑等病症的高发期。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引起疾病。

 

(5)少吃冰凉食物

夏天由于气温高,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寒凉的食物会刺激脾胃且加重体内的湿气。因此,夏季不妨喝些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等来消暑祛湿,但胃寒者少喝。

 

2.《本草纲目》夏季食疗方

 

(1)荷叶茯苓粥。准备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煮汤去渣,然后将茯苓、洗净的粳米加入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加入适量白糖即可。本品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等功效。

 

(2)冬瓜绿豆汤。准备绿豆200克,冬瓜100克,枸杞2克,盐、葱、姜各适量。首先将冬瓜去皮、洗净后切块,绿豆冲洗干净,用水浸泡2小时,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放入葱、姜烧开,用中火煮至绿豆开花。然后放入冬瓜、枸杞、盐,煮至冬瓜变软即可。本品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除烦等功效。

 

养生小贴士: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较大,运动时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忌用冷饮降温,因为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食用冷饮会伤害脾胃,温的淡盐水是夏季运动后最好的饮料。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人们应该保持舒畅心情,保持生机。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应该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主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这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了春季夏季的养生法则及具体养生方法,下节课将接着介绍秋冬两个季节的养生原则,谢谢大家收听!

直播间

有书好课

话题 156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