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家校配合:成绩提升效果加倍

2020-03-1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芮老师,你们的家庭教育顾问。


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培养与训练专注力的几种科学方法,以及选择方法的前置条件,也就是精准的专注力测试。接下来,我们就要着手进行训练工作了。

芮老师想提醒每个家长朋友,你不能一个人战斗!你有一个天然的盟友,那就是我们孩子的老师。家长应当和老师携起手来,共同完成这项树人计划。


我们的孩子,一半的生活在家里,另一半的生活在学校。所以他们生活环境中的权威人物,一个是家长,另一个就是老师。

显而易见,培养与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如果不利用老师这种优质资源、不跟老师沟通和协作,那不仅是资源浪费,整个过程也会困难得多。

本节课的核心是家庭学校协同配合,让专注力提升效果加倍。我会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谈谈家校协同配合的一些技术细节。

 

一、老师的影响力有多大?

我先说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来看看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设计的一个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里,从每个年级里选了3个班,让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测验题。心理学家说,这是一项“未来发展测试”,能测出学生优异发展的可能。

几天后,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份名单。罗森塔尔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学生都有优异发展的可能,这是他们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结果。

但老师们看着名单都很疑惑,因为那上面并不全是优等生,有些孩子看起来表现平平,有些甚至成绩很差,性格也不怎么好。

罗森塔尔解释说:“我讲的是发展,而不是现在的成绩。而且,这份名单一定不能外传,只能你们自己心里知道。”因为罗森塔尔在心理学界赫赫有名,所以老师们接受了这个测试结果,也同意了帮他保密。


8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到学校做复测。他们看到,名单上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性格和情绪方面也都表现得更加开朗。这些孩子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跟老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老师们说,这个测试真准啊,这些孩子还真不一般。

没想到心理学家回答道:其实那份名单啊,只是随机抽取的,没有任何依据。那套测试只是幌子罢了!


家长朋友们,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跟那几位老师一样,大跌眼镜呢?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即使是随机给出的名单,但因为老师受心理学家的影响,潜意识里也对这些学生寄予了厚望。

虽然他们一直没有公开名单,但在上课时,他们还是忍不住更多关注这些学生,会通过眼神、笑容、声调等等各种途径,传达出“你很优秀”的信息。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老师不专业,对学生没能一视同仁。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经过最严苛训练的外科医生,给自己亲人做手术也会紧张。这种潜意识的心理影响是很难避免的,也正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所以,在老师“忍不住”的关注之下,这些学生也变得自信、自爱、自尊、自强,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也就不自觉地奋发向上、加倍努力,结果每个孩子真的都进步了。

家长朋友们,我们看看,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多大。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专注力的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缺了老师这个最好的帮手。

 

二、家校协作中不容忽略的技术细节

那么,了解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后,我们来聊聊第二个话题:想用好、配合好老师,我们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我想,有4个原则要跟您分享:主动原则、信任原则、坦诚原则、请求原则。下面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

第一,主动原则。

在和学校沟通协调的问题上,我们家长应该扮演主动的角色。也就是说,你要主动去找老师,而不能等老师来找你。

有些家长说,现在我们都有微信群,平时老师在群里发动态也都很及时、很到位,老师们也挺忙的,我们那么主动,不是给人家添麻烦吗?

我们坦率地说,虽然老师也会为孩子的不专注问题头疼,但心里更着急的,肯定还是家长。孩子只是老师的工作对象,但却是父母的唯一;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而家长只有一个心肝宝贝。

还有个情况,我也想告诉家长朋友们。长期以来,我都和中小学老师有密集的交流和沟通。一些老师会告诉我,学生出现问题时,他们也想跟家长反映,但往往开不了口。

为什么呢?因为说别人家孩子这儿不好,那儿有问题,做家长的肯定不高兴。甚至还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位老师心平气和地跟家长说,你们孩子心理上可能有点小问题,最好到专业机构去咨询一下。这是很负责任的做法吧,但没想到,这个家长转身就到教育局投诉了老师。

教育局派人来调查,惊动了学校的各级领导。其他老师呢,也都吓得再也不敢跟家长提这种事了。

所以,做家长的,能主动和老师提出这样的讨论,老师们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他们会畅所欲言,也会帮你出主意,更愿意配合你的培养和训练。理由很简单,老师和你是利益共同体,你的孩子变好了,做老师的也很快乐,他的工作难度也降低了。

 

第二,信任原则。

这一点与主动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在主动的基础上,我们要和老师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搞好关系很重要。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哈佛大学的哈洛韦尔教授,对家长要和老师搞好关系也非常重视。

他说: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总会带来最好的结果。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你送给孩子珍贵的礼物。

一提到建立良好关系,有人就想,那我给老师送礼吧!

对送礼这件事,芮老师想严肃地说两句。教育行政部门是严禁老师收礼的。而且,正直的老师,也会因为你给他送礼,而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何谈信任和尊重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送礼”慎重。

其实,除了直接送礼,也有很多不那么功利的事可以做,都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可以帮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老师个人提供健康或者金融方面的咨询建议,等等。总之就是不要那么物质、目的性那么强。

如果你花时间和老师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孩子跟老师也会亲近很多,他的表现一定会更好,也会更喜欢上学。

 

第三,坦诚原则。

我们应该坦诚地告诉老师,孩子所有的情况,包括各种测试结果,不要有任何隐瞒。

老师的知情和家长的知情同样重要。老师只有在知道全部真实情况之后,才会以特定的眼光和特定的要求,去对待特定的孩子,也就是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带孩子去了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给出了一些家庭、学校教育的要求、建议,我们也要把这些全都告诉老师。

在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一点。我们一定要以专业人士的名义,而不要以自己的名义去要求老师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出自专业人士之口的建议,老师更容易接受。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老师:张老师啊,专业人士说,我们孩子不专注并不是思想问题,也不是故意调皮捣蛋,他是生理上、心理上有一点小状况。

听我们这样转达,老师就知道,孩子不是故意不好好听讲、故意影响同学、影响班级纪律。今后呢,老师也就会避免用一般的思维和道德标准去批评孩子、要求孩子。这样孩子在学校里,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宽容的生存空间了。

 

第四,请求原则。

我们可以向老师提出以下请求:

第一,我们可以请求老师,让孩子坐在教室的前排。

这样孩子能更多地出现在老师的视野里。而且,前排和后排的区别非常之大。不仅是便于老师监控,孩子也会意识到自己处在直接监控之中,这对克服分心走神有直接帮助。

第二,我们可以请求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上学时的经历,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拍一下我们的肩膀,是不是都会让您感到一阵温暖?这些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可以请求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更简单、更符合实际情况。

老师眼里有几十个学生,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一般标准和横向比较,可能有这么几个标准:不达标、一般、较好、优秀。

但是,不专注孩子的进步,肯定是一点一滴的,不可能有太大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都达不到【一般】的标准,这也是我20多年来看到的普遍现象。

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老师还按常规要求,那孩子肯定达不到的。如果孩子明明有了进步,却还受到批评指责,那肯定是一种打击。

所以,我们要请求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更简单、更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并且,在一旦出现良好行为、专注状况有提升时,老师能及时表扬一下。

第四,我们还可以请求老师,在孩子出现变化的时候,不管是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不好的方向变,都能及时和家长反馈、沟通。这样能让我们及时调整训练方案,让训练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大化。

最后,还可以请求老师,多给我们家长也提些建议和要求。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和敬意,也能学到不少教育孩子的干货。老师是专业人士,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也见过许多不专注的孩子,所以从大概率上说,他们的建议一定对我们有益。

 


和老师配合、协调得好,专注力训练就能收到1+1>2的效果;如果处于对立状态,可能就是1-1=0,甚至是负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跟学校、老师密切地协调配合。

到这节课,我们课程的第二模块就结束了。大家掌握了专注力训练中的5个基本点:家庭环境、心理背景、目标制订、科学训练和家校配合。

 

下节课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三模块,通过良好的亲子沟通,提升专注力训练的效果。

我看到太多的父母,根本和孩子说不上话,或者没法好好说话。那就算掌握再多专注力训练的方法,也都没办法操作。

所以我们要先把沟通渠道搞顺畅、把关系搞融洽,才有可能进行教育和训练。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实话实说,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课后作业

这节课要留给大家的小作业是:

如果您准备给孩子的不专注行为进行系统的训练,同时也认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所以打算找学校老师好好聊一次。

请您列一个见面时的谈话提纲,内容包括:向老师介绍些什么?对老师要求些什么?您能为班级、为老师做些什么?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想法,我们一起交流。


感谢您的聆听和思考,我们下节课见!



直播间

个人发展学会

话题 294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