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应对冲动】认识规则、学会自控的5种训练

2020-03-1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芮老师,你们的家庭教育顾问。

 

找我咨询、交流的家长大部分是谈孩子的学习问题的,也有些家长对我说,芮老师,我那孩子就别提学习的事了,他们在学校打架骂人,在小区里也惹事生非。闯祸成了常态,可真把我急死了。这可怎么办呀!

 

这些不讲规则,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常会造成一些让家长头痛不已的“事件”。被人们称为“熊孩子”、坏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管教的力度通常不会小,连打骂的手段都用上了。但效果并不好。甚至打骂越狠,情况越糟糕。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心理学家给出答案了:不是思想问题,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理、心理问题,是一种以冲动为主要特征的注意力障碍的典型表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冲动型孩子的特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一、冲动型的孩子的三个特点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冲动型孩子的三个特点。您家的“熊孩子”,如果符合这三点,就要好好听一下我后面介绍的针对性训练了。


一是自制力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他们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照游戏规则,不能等待按顺序轮流进行。经常去干扰其他小伙伴的活动,甚至发生冲突。

他们行为鲁莽,不考虑后果,凭一时冲动,把原本良好的愿望,变成了不好的结果。

当他们有要求的时候,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能等待;而遇到挫折时,常常不能忍受,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冲动型孩子的第二个特点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最高准则是什么最有趣,而不是什么最合适。

他们干任何事情,都是以“好玩”和“有趣”为第一准则。规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后果也在所不惜。

奖惩措施对他们不起作用。“哄”也没用,“吓”也没用,家长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冲动型孩子的第三个特点是,冲动行为发生时,他们全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而且事后后悔。

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打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校园欺凌,属于地痞流氓行为,而另一种就是冲动行为。

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就在于“自我保护意识”上。

如果是校园欺凌,那他们一定会看场合,老师在的时候是不会下手的;但如果是冲动行为,那会不顾一切,谁在场都一样。

另外,在冲动行为平息以后,冲动型的孩子有后悔感。但这种后悔感,并不能成为扼制下一次冲动行为的正能量。他们还会一犯再犯。

这也正说明,他们的冲动行为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二、冲动型孩子的训练方法

那么,这样的孩子,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下面我们就讲第二个大问题,冲动型孩子的训练方法。我给您推荐五种家庭训练方法。

 

第一种:忽视法。

孩子在客厅里大吵大闹,行为疯狂。家长们通常会过去制止。但往往越是制止,孩子越是来劲。甚至发生对抗,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大家知道,表演需要观众,如果观众不在了,表演也就停了,因为再演下去也没意义。

在孩子行为疯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平息他们的行为。

全家人可以全部“撤离现场”,各回各的房间,该干嘛干嘛去,不理他。

没有“观众”了,他还会继续疯狂地表演吗?不会!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一种行为疗法,叫忽视法。

如果你判断,孩子不会对他人或自己构成人身伤害,那我非常建议你采用“忽视法”。 

等他们平静下来之后,我们再进行教育,效果会好得多。

 

第二种方法: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关禁闭”。

当孩子出现冲动行为时,可以把他暂时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利用隔离的这段时间,让孩子安静下来,并且让他知道,被隔离是由于自己的冲动行为造成的,必须改变这种冲动行为。

家长要明确规定隔离的时间。年幼的儿童,每一岁隔离一分钟,比如3岁的孩子,可以隔离三分钟。

8岁以上的孩子,隔离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对于少年来说,可以隔离一个小时。

如果隔离时间已经到了,孩子仍在大喊大叫,那就重新制定隔离时间,直到他安静下来为止。

如果孩子不服从隔离,家长就要告诉他,你必须遵守,要不然就加倍延长隔离时间。这条规定家长一定要坚持地执行。

在隔离解除之后,家长要和孩子交流,问一问他,这次是为什么被隔离呀?还要告诉孩子,如果今后再出现同样的情况,还会被隔离。要想不被隔离,就得改变自己的冲动行为。

 

第三种方法:制定简单、可行而又始终如一的规则。

冲动的孩子,非常缺乏规则感。在他们的心中,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行为都以自己一时的好恶为准则,怎么开心怎么干,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规范、束缚他们。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用规则,来制约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培养起自控能力。


首先,这个规则应该是简单的。

因为过于复杂的规则,对冲动的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这个规则应该是可行的。

所谓可行,是指我们应该不按理想标准、甚至不按一般标准,而要以较低的要求,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他们经过努力,可能实现,而不是经过努力也不能达到。


第三,这个规则必须是始终如一的,也就是“零宽容、无例外”。

既然是规则,就不能有例外,有了例外,这个规则就是一张废纸。

家长可以把规则的圈子划得大一些,但执行起来,绝对不容许出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违反规则的行为,都坚决不给宽容。

您可能会问:这么做,孩子会很难受吗?

开始时可能会有点,但习惯了就好。要知道,真正让孩子难受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执行者时紧时松。

 

第四种方法:科学的惩罚措施。

孩子有冲动表现,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要不要实施惩罚?

当然需要。

但是,惩罚不等于打骂。

打骂,只是一种低层次、并且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惩罚方式。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孩子摔碎一只盘子,你打他两个耳光,那他内心对“摔碎盘子”的内疚感,就会荡然无存。因为他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买过单了。


科学的惩罚方式应该是: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一些能让他感到不愉快的情境联系起来。一旦他出现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恢复他感到愉快的情境。


这样说起来有点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

小明酷爱踢足球,参加校队的活动,是他最大的快乐。

但是,小明经常会出现冲动行为,爱打架。有一天,小明又打了同学。

班主任就用了科学的惩罚措施。

班主任说:我早先就跟你说过,如果你打架,就停止你的校队资格。今天你又打架了,我正式通知你,这个月你不能参加校队的任何活动了。如果在这个月里,你能好好表现,不再犯错,那下个月就恢复你的校队资格。

这一个月里,小明一看到别人踢足球,心里可难受了。

可是,怪谁呢?只能怪自己那天太冲动。要是那天不打架,现在不就能踢球了吗?

难熬的一个月过去了,班主任在班上表扬了小明,同时宣布,他又可以参加校队的活动了。

小明心里有说不出有多高兴,班主任与他约定,如果下次再打架,就罚他三个月不能参加校队。

后来,有好几次,他都已经攥起了拳头,出现想打架的冲动。可脑海里一个念头闪过: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再被赶出校队了……

小明班主任的这种惩罚方法,不仅文明,而且罚到了点子上,让小明的内心真正体验到痛苦与纠结,由此产生了改变行为的动力。我们家长朋友们,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第五种方法:利用和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等待

等待是一种文明,一种修养,一种对社会规范的尊重。

而不能等待,也是冲动孩子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具体的表现是,无视他人和规范,想干嘛就干嘛,并且,所有的要求都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否则就大哭大闹。

针对这一点,我们家庭训练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会等待,接受等待。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情景来训练。

比如,和孩子出外旅游,要排队的地方会有很多,过安检、上车、进入景点等等,都需要等待。

在这些生活场景中,父母可以借机教育孩子:你看看,所有人都得按“先来后到”的规则等待。虽然我们都想早点进去,但规则不容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随心所欲,那就乱套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孩子学会等待。

孩子在家提要求时,虽然我们能满足他,但不一定要立即满足他。

不要把孩子的事,永远放在优先地位。

比如,孩子要跟你去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说:等我完成了手头的工作以后,再和你去。或者可以说,妈妈现在要休息一会儿,明天再和你去。

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等待的心理承受力,就能发展起来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冲动型的孩子,他们冲动的根源,在生理上、心理上、能力上,而不是在思想上、态度上。

我给大家推荐了五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建议大家在需要时使用。

总之,教育这样的孩子,认知要清晰,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行为要文明。切忌以暴制暴。因为暴力不可能平息暴力,只会带来更大的暴力。

 

课后作业

今天芮老师给大家留的作业,是一道思考题。

回想一下,当孩子出现冲动行为,并且造成了不良后果时,你是怎么处置的?

如果是用打骂的方式处置,那请你反思一下,你当时打骂他,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还是为了教育孩子?

再反思一下,孩子被你严厉惩罚以后,变好了吗?还是更坏了?

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再遇到那种情况,你会采用怎样更科学、更理智的方法,去解决那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下一节课,是本套课程的最后一节,芮老师将把20多年研究、实践儿童、青少年专注力培养的心得,浓缩为18条忠告。相信一定能给你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节课见!



直播间

个人发展学会

话题 294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