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直面困难:别把“不专注”当借口

2020-03-1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芮老师,你们的家庭教育顾问。

 

上一节课,我们谈的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做。父母要慎重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是孩子行为最直观的样板。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才能搞定孩子。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提到要实话实说,告诉孩子,他有分心、或多动、冲动的情况,面临学习上、行为上的种种困境。并且,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脑的“刹车系统”出了点小问题。

这么说是必要的,但这么说也可能产生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孩子会把所有这些当成一种借口,对自己的不专注行为心安理得,拒绝改变。

你让他快点写作业,他说:我快不起来!

你让他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他说:我也想听,但听不进去!

在我的训练实践中,也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这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了。这节课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在孩子为不专注行为找借口时,我们该怎么做?

 

一、“找借口”是人的本能反应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可避免。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在面对困难时,有一种很微妙的“双重心态”。比如一个人生了病,一方面,他希望尽快好起来,而另一方面,潜意识中,他又很希望自己继续是个病人。

为什么呢?因为病人可以得到特殊的照顾,在一些事上可以不承担、或者少承担责任。

而我们的孩子,也会有这种双重心态。如果他认识到自己存在不专注的问题,一方面,他可能想要好好解决掉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把它当作躲在“舒适区”的一个借口。

心理学家还发现,在对一件事的结果不满意,或是遭遇挫折、失败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原因推向客观,而不愿意从主观上去分析原因。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自杀之前说了一句话:“天亡我,非战之罪。”意思是说,我打不过刘邦不能怪我啊,是老天跟我过不去,我再怎么折腾,也没办法呀。

这种现象在学校里也很常见。老师教不好学生,就说学生笨、家长懒。孩子也一样,没有专注地学习,或是没遵守集体的行为规范,就找借口说“不是我不想,是我做不到呀”。这话虽然不全错,但也不全对,因为主观的努力,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作用的。

 

二、避免习得性无力感


总是找借口的话,还会产生一种后果,更值得警惕。那就是弄假成真。

什么是弄假成真呢?简单说就是,一件事没做好,我们会先找借口,去对抗批评和指责,结果渐渐地,自己就相信这个借口了。这种心理叫“习得性无力感”,这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大家就能知道,习得性无力感一旦发生,会有多可怕。

心理学家把一条狗用皮带捆起来,然后对它电击。被电击当然是件痛苦的事。狗狗又蹦又跳,想逃脱这种痛苦。

但皮带捆得太结实了,它根本逃不掉。结果几次电击以后,这条狗不跳了,甚至也不叫了。

后来实验者把皮带解开,再电击,它也完全不叫不动,趴在地上默默忍受,什么反应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因为狗狗觉得,这种遭遇它根本没法控制,有了这种经验以后,习得性无力感就产生了。所以它的表现就是消极的行为。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这种心态。


狗是如此,人也不例外。

一个孩子,成绩不太好,周围所有人,包括家长、老师,一起说他笨。也许他确实努力过一阵子,但效果还没显现出来。可“笨”的评价一再强化,渐渐地,他也认为自己笨了。

接下来,“笨”就成了他的借口。作业题放在那儿,一眼看上去会做的,他就做一做。一眼看上去做不出来的,他就不多想了。

因为他想,我笨啊,我不可能做出来。既然做不出来,也就用不着费那功夫了。就这样,习得性无力感在孩子心里一步步形成。到后来,不仅是主观上不去努力,客观上他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了。本来“笨”只是给成绩不好找的借口,最后竟然变成事实了。家长朋友们,您说可怕不可怕?

不光是“笨”的问题。在专注力上面,孩子也会受这种心理的影响。老师也说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父母也说他做作业分心走神,大家都把他定义成“不专注”的孩子,他自己慢慢也这么认为了。

到最后,“不专注”既是他的行为表现,也是他的借口了。经常用这个借口,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孩子专注力越来越差,不仅成绩上不去,性格上也毛毛躁躁,经常闯祸,而且他也深刻觉得自己改不掉,这是不是更可怕?

 

三、破除借口,强化主观能动性


既然“找借口”这么可怕,我们怎么避免呢?别担心,方法还是有的。接下来,我给大家几条建议,可以帮孩子破除借口,强化主观能动性。家长朋友们不妨考虑考虑。

 

第一,做父母的,不要为孩子制造这种借口。

如果你整天把孩子“不专注”这个毛病挂在嘴边,那是对他问题行为的强化,也是对他“问题儿童”角色的强化。

我听学员家长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轻的班主任,班上有个学生总是不守纪律。有一天,这个学生又上课说话,影响其他同学。班主任很生气,让他下课后到办公室去一趟,准备好好批评批评。

可这班主任还是年轻,没控制好情绪,说了孩子半个多小时,而且有几句话说得很重。

孩子忍不住了,破罐破摔地喊道:“你说我不好!我爸妈也说我不好!我本来就是坏孩子!”

班主任一下愣住了,说不出话来。还好旁边一位老教师马上来解围,轻轻和孩子说:“要不今天就先到这儿,下次再聊?”

孩子走了以后,老前辈和班主任谈了很久。就一个意思:孩子不能一直批评,也得表扬。

家长朋友们,我们看看,学校的老师这么努力,生怕过度强化孩子的问题,让他学会借口。那我们家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不是给老师的工作拉后腿吗?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淡化孩子不专注的缺点。你把他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看待,他才会出现正常孩子的行为。

 

第二,别教孩子遇上事就找借口,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小,走路不稳,摔跟头、撞到东西是常态。但很多父母并不是鼓励孩子坚强,或者提醒孩子小心,而是打桌子、打板凳,甚至边打边说:“让你们撞我家宝宝,打你。”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到下次摔跤了,或者撞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父母的动作。慢慢地,他就会觉得:自己摔跤或者撞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桌子、板凳的错。

这就是在教孩子找借口,家长朋友们,一定不要这么做。从小就给孩子“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教育,孩子心里自然会种下“找借口”的种子,习惯性地把责任、过失统统推卸掉。

 

第三,和孩子平心静气地共同分析。

我们要和孩子分析,你的不专注,有没有主观上不够努力的原因?

分析要从剖析现象开始。

你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做不到专注?其实不是的,你有时也很专注。

什么情况下你是专注的?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你认为这件事对自己很重要的时候,是能够做到专注的。

好的,这就说明,专注对你来说是有可能的,是能够做到的。条件是感兴趣,是主观上愿意去专注。

那既然如此,你就把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只要发挥出来,你的专注程度就能提高。

你一定要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要不然,谁也帮不了你,你也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爸爸妈妈会通过各种手段帮你的,但缺了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股劲,帮助的效果就不会好。关于这一点,我们都得认清楚哦。

家长朋友们,大家可以试试这样的思路,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听得进去。

 

第四,在平时,尤其是在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开始以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

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下前面课程中讲到的内容。我们的标准是进步,而不一定是达标,更不是能和别人家孩子相提并论。

在表扬的时候,我们的重点是,要把进步的功劳归到孩子身上。强调是由于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带来这样的好结果。

这样一来,借口就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孩子的信心,也会一点一点地增长,接下来,就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告诉孩子,虽然你有专注力问题,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但这不能作为一种借口,都往专注力不好上推。

你是一个自主的人,将来是要独立在社会上生活的,所以你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要知道,无论是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别人,还是推给自己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这些全都是不可取的。

 

好的,芮老师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找借口、推卸责任,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它会妨碍人的进步,更不利于能力的发展。

不专注的孩子也会表现出这方面的状况,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这4点:

一,不给机会让孩子制造借口;二,别教孩子遇上事就找借口;三,多和孩子一起分析个人主观上的原因;四,一有进步就多多表扬和奖励。

我们必须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少找借口,不找借口。一句话,要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今天的作业是,跟孩子分享一个美国西点军校的故事。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传授给每个学生的理念。

它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为没完成任务找借口,哪怕那借口看似合理。

秉承这个理念,无数的西点毕业生,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讲完这个故事,请您跟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要把“没有任何借口”作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呢?


家长朋友们,到这里,您已经听完我们课程的认知、基础、进阶这三个板块。

为什么要抓专注力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培养专注力的5个基础条件,我们也都很清晰了;听完这节课,与孩子的沟通渠道也就顺畅通了。


各方面条件都具备,那在下一个模块里,我们就来手把手地解决,那些困扰着孩子、也困扰着父母的不专注行为。

我会和你一起,通过活动、游戏、专项训练,对孩子的8种不专注行为进行调节。过程是轻松而愉快的,结果当然更会让你满意。

请听下一课:克服分心走神的5个方法。


感谢你的聆听,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任何问题和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在那里等着大家。我们下节课见!

 

 

 

 

 



直播间

个人发展学会

话题 294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