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徐老师
凤彩艺术教育创始人
梅杜莎之筏
1816年6月18日梅杜莎号护舰出发,船上当时有400人。7月2日因为没有经验的保皇派船长指挥不力而搁浅。经过五天的努力,搭建了画中的这个巨大木筏,没想到149个人挤在一起,剩下的人匆匆跳上了救生艇,而缆绳断开了。这一海难,当时持续了13天,人们在海难发生后互相残杀啃食尸体,将生病的人扔入海中,最后还剩下15人在7月17日时看到了水平线上前来救援的阿拉斯号出现。而最后的生还者已不超过十人。这次海难事件震惊了法国。引爆了政治责任。史学家们认为,这艘船的失事正象征着法国政府的松散无能。没有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1819年画家杰里克决定以这一船难事件作为创作,他曾经对这幅画的主题切入点犹豫不决,是遇难者的营救呢,还是饥饿者的相互残杀呢?最终他把画面定格在所有人几乎都绝望时,营救船第一次出现的瞬间,他走访了很多生还的人,了解了灾难中人的恐惧和求生的意志,搜集了许多的资料。在研究期间,他专门观察了死刑场上堆积的尸体和医院里垂危的病人,偷偷搬出来尸体进行临摹,杰里克剃了个光头,之后就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长达六个月不见任何人,画下了这幅伟大的史诗性的作品。我们知道杰里克喜欢将自己的朋友画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同样是很有名的画家德拉克洛瓦便是其中之一,他就是浮在画面近景的人物原型,在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背部,32岁英年早逝的画家永远也无法知道,在他死后的几个月,卢浮宫就收藏了这幅画。这幅画将人内心燃起的希望具向的表达出来,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木筏上堆贴的人体。这幅画并没有一个中心点,画面中的人物从左下角到右上角延伸的对角线上进行布局。第一层的近景里先是死去的人,然后是绝望的人扑倒在木筏上,木筏中间跪着的人在努力地向远方发出求救的信号。第三层的布景中攀爬起的人堆成的金字塔形。一个男人攀上了酒桶,用力地挥着一块布,向远处的人示意着自己所在的位置,这是频临死亡的人最后求生的嘶叫。在遥远的水平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微小缩影,这就是即将来营救他们的阿拉斯号。人与自然的搏斗,人与自身限制的搏斗。浪漫主义的精神正是个人自我超越的孤独与自负,杰里克以最粗犷的笔触在画布上撞击出了人在大灾难中求生存的那种伟大力量。其实这幅画的诞生对于艺术界产生的轰动才是本质性的。他使新兴画派的主题不再是君王或者希腊诸神,他们开始描绘社会的杂文,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苦难。杰里克的美杜莎之筏改写了法国美学。以一项震撼人心的船难事件把法国的艺术带领到了另外一个高峰,这个作品的震撼强度就如同同样作为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但是由于作品具大的主题而又充满了苦难,没有私人会收藏这样的作品。最后,在画家去世的几个月后,这幅令人震撼而又心碎的巨作才最终被卢浮宫收藏了。同时也引出了我们的另外一个话题,绘画应该是积极向上合乎道德标准的吗?还是可以描绘这种恐怖骇人的主题呢?人们应该将愉乐建立在这些画作所表达的痛苦之上吗?艺术应该是美的,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应该只是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