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徐老师
凤彩艺术教育创始人
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作者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代表,他的作品中保存在意大利之外的十分稀少,卢浮宫的这两件,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蕴藏着作者对奴隶的深刻的同情。这两个扭曲压抑的奴隶,象征意义有很多版本的解读。可能是被挫败的敬请,也可能是被附在体内压抑的灵魂,或象征屈服于教皇权威的民族,这两件杰作,是米开朗基罗为教皇的陵墓所作,作者从1505年开始,为教皇的第一个陵墓计划构思作品,1513年,第二个计划出台时开始创作。作品最终在第四个计划执行时被弃用,因为这时教皇已过世。考虑到经济原因,陵墓的规模被大大缩减,这两件作品,在米开朗基罗在世时被送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794年入住罗浮宫。米开朗基罗活到89岁,度过了70多年的艺术生涯,历经人生的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悲壮和磅礴的气势,垂死的奴隶,也叫沉睡的奴隶,被缚的奴隶又叫反抗的奴隶。仔细看垂死的奴隶,米开朗基罗塑造了一个活动中的奴隶形象,他左手托住后仰的头部,右手似乎想要挣脱身体上的附带,表现了奴隶遭受痛苦折磨奄奄一息的形态,他的表情,既有对现实束缚的试图挣脱,又有在梦中之外世界的一种安详淡然,表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被缚的奴隶,壮实的躯体,成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式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爆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因此有人称这座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雕塑上有大量工具的痕迹,证明这两件作品并未完成。请注意,被缚的奴隶的手仍然是未雕好的大理石,只有直接在石料上进行创作的非常杰出的艺术家才会这么大胆,他以自己的作品为荣,并毫无保留地把它展示出来,是一位真正寻求创作自由的文艺复兴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