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杜老师,是负责耳博线下课的。
我的日常是和朋朋哥哥,和老师们一起说课,设计并安排我们的课程。可能对于大家来说,有些陌生,不过没有关系,因为今天,我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一系列线上博物馆课,它们在线下制作时所经历的时光,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门课程。
关于这个分享,其实我想过很多种方式,一直确定不下来,直到想起最近和敦敦老师的一次简短沟通,我突然有了确定的方向。当时他无意间提及到的问题,让我突然意识到,一直维系我和课程部之间的,是我们的文化导师们,所以在这个旧年末新年初的回顾,也请允许我小小的感性点,和你们分享,我眼中的的每个老师,以及这一年他们的备课和变化。
最后,正式分享以前,我要说,分享的老师不分排名,因为在我的心中,他们都是最好的伙伴。
我们的课程部主要有两个小组,人文历史组和艺术组。
今年我们人文历史组,迎来了一枚大将,就是跨部门三修的笪颢天老师,为什么说他是跨部门三修呢,因为笪老师还同时身兼我们《奇趣博物馆》杂志副主编,以及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们博物馆线上音频导览的执行主编。
笪老师的风格是风趣和严谨并存的,他的风趣大约源于他在校时有说相声的爱好,也是相声社的成员,所以在课程中也不乏一些逗乐的梗,让家长和孩子们在学习的氛围中收获一种特别的乐趣。
今年笪老师主要开发的是故宫的两大热门课程,《紫禁城里过大年》和《良渚与古代中国》,说到这两门课,不得不和大家说说笪老师除了幽默风趣之外的严谨了。和笪老师沟通课程的时候,除了内容的专业度是肯定要严谨的,课程的现场安全性和课程的设计感也是要严谨的。
其实,《过大年》这个课最开始,我们是不准备开课的,虽然展览的内容有趣又接轨生活,很适合孩子们,但是展览的现场太火爆了,我们担心现场的安全性和体验感。随着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笪老师决定多去现场踩几次点,最终我们在展览开展30天以后,完成课程设计的说课和课程现场的特别应对方案,这才正式上线了课程。
笪老师就是这样,他在开课前一定要确保从环境到内容都合适。而,说到内容设计的严谨,《良渚》就是最好的代表作了,关于良渚文明,在学术界来说,有些说法不是百分百的确认的,每次备到这部分内容,笪老师一定要和孩子说到其出处。
但更重要的是笪老师在给到孩子学习理解上的严谨设计,这个课程是笪老师和铁马老师一起开发的,备课中他们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展品内容的同质性,也就是说文物的类型及其相似。从大多相似的文物中,让孩子理解玉器后面的文化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另一个问题是,良渚文明很重要,但是这种大而泛的重要性,如何让孩子们从自身出发的感受到它。
于是就这两个问题,两个老师经历了很多次的讨论。如果参加了我们今年刚刚结束的2019耳博馆藏活动的家长们,应该完全可以想象到他们两人一起说课的画面,严谨中有风趣,说课界的相声团体,互相严谨彼此但最终的目标是要在专业中做到内容的平易近人,能真正从孩子已知的小切口引入主题,再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课程的探究中,和我们一起延伸到大的背景世界。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笪老师通过一篇专业论文完成了困境的突破,将论文中推导的良渚文明工程量的数字提出,转化成为一道中高年级小学生可以和父母共同完成的数学题,这道题在课程中总是会引起大家的高度参与,每个人都在认真的计算,当大家纷纷推导得出最终的结果时,几乎每个现场的人都会睁大双眼惊呼,面对这个数字,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5000年前文明的体量。
最后的回顾时,所有的孩子也都会记住这个数字,其实笪老师希望留给大家的并不是数字本身,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参与学习并通过参与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理解。
说到了这里,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良渚》这门课还有一个问题,对,就是同质性的问题,解决它,就要提到我们的历史组,铁马老师了。为了增加这门课程的体验感和趣味性,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到良渚文明的文化符号——玉,我们的铁马老师捡回了自己尘封很久的手工技能,针对重要玉器在良渚时期的佩戴或者使用意义,她给重要的文物都做了示意样品,每一个都可佩戴可使用,虽然看起来没有特别的精美,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起到了教具展示说明的作用,同时也给课中课后的学习氛围带来了巧妙的升华。
或许课后,孩子们记不住那么多良渚的知识,但一定记得良渚人民在五千年前的环境里已经可以创造出的文明是什么样的,并记住这种震撼和敬畏。其实,这也是铁马老师的课程里,很多时候希望留给孩子们的,对文明的理解,对文明的敬畏,对文明的保护,因为这也是她坚持学习考古并决定从事博物馆教育推广的初心。
她希望用自己对文明文化的热爱,感染和她一起走进博物馆的孩子们。所以对她来说,课程最难的就是传递这种感情。最开始,铁马老师习惯用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给孩子们传达,但总是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们对这个内容没有基础认知,听起来就会有些吃力。面对今年的几个大课,我们在讨论说课中尤其意识到。所以今年的铁马老师在课程的备课中,尤其注意这个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亚洲文明展》的课程。
《亚洲文明》进阶版的课最开始非常细碎,在现场课的第一次结束后,我们坐在国博外东边的花园长椅上,我非常直接的和她说完我对课程的感受和反馈,她哭了,因为她也意识到课程设置出了问题,我陪着她稍事缓和了情绪,我们决定趁热打铁,就在这里,就课程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沟通,最终我们花了近1小时,将课程的主线和授课方式全部打碎重新梳理,通过教具和学具的调整,结合重点展品,把所有零碎的无关的内容丢掉,留下核心的内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文明之路。
当周的首次课程结束后,我就看到群内的好消息,能感受到这样的调整孩子们是真的理解了文明与文明直接的互鉴与学习之路。同时,我也能感受铁马老师因为孩子们的理解,也重燃了继续传递文明的热情。
说到这里,参与本次课程的还有历史组的另一位老师,也是最近线上课《呼唤中国的30种方式》的主要开发老师——小夏老师。正如这门线上课,娓娓道来一段历史线,是小夏老师的标志性风格。逻辑关联是她的关键词。在每次的说课中,我和她最常做的,是一定要针对课程主题梳理出一条孩子们可以清晰理解的逻辑线。
在《甘肃文物菁华展》的课程备课过程中,为了梳理出这条课程线,我们经历过好几轮的说课,小夏老师想要解决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地域文化说的清晰又不枯燥,最初的纲要讨论,1.0版的内容多而杂,逻辑性不够强,我们一直在找可以贯穿始终的点,最终是朋朋哥哥帮我们发现缺少的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地域本身。
调整后的课程从一开始,就加入地理部分的认知和引导,让孩子们深度理解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这一步给后面说到文化交流部分奠定了很好的理解基础。从甘肃展开始以后的地域文化课程,小夏老师一定会加入这个部分,让孩子们理解地域本身,然后再理解建立在此之上的一切文明发展。
除了《甘肃》展和《青海》展这种地域文化的学习,其实《周秦汉唐》和《汉式雄风》这样的朝代主题展也是如此。小夏老师坚持的就是,在课程中引导孩子们尽可能的自主找到课程的关键因素,从而在最后串联起整段内容,所以在她的课程中时常也会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收尾。
历史组今年的课程中,我们的老朋友天杰老师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和我们共同参与很多课程的授课,但其实在开发所有的课程中,他都会现身我们课程部线上沟通,和我们一起讨论他的逻辑点,他的设计思考,他对课程的反馈。今年《殊方共享》展的课程算是他19年短暂的收官大课,当时关于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的课程设计也是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现在回想起上半年的说课,还是很怀念。和天杰老师加上课程组所有老师们一起说课,总是激情满满,经常参加我们课程的老朋友们,应该很熟悉这种氛围。他的风格多变,总会尝试加入不同的形式和学科进入博物馆课程,这可能也和他本身是考古学和科技史双重背景有关系。
分享了历史组参与本系列课程的文化导师,接下来,我想和大家整体回顾我们艺术组的老师。不单独回顾每个人的原因是,艺术组的老师们今年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时常问自己 ,时常互相讨论,“艺术到底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学艺术?”
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边,我想先和大家分享这一年我们经历的艺术之旅,希望听完之后,你们也能留言和我们分享你对这个问题理解。
其实,我特别喜欢和艺术组的老师们说课,每次说完都会特别开心和治愈,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治愈力时常让我意外。当我们说画作或者说画家的时候,大家往往能看到更深远的美,有些是艺术层面的,而更多是与人有关的,有温度的内容。
说《美国风景画》的时候,刘真老师带着我们透过美国的艺术学习者从留学模仿到归国创作的过程中理解了人们对美,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望,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时代变化给这里的青年留下的内心感受,都通过画面一一呈现,每一种新的笔触和风格都是时代在崛起的声音。
说《毕加索》的时候,果果老师带着我们邂逅了一位天才画家的一生,我们走进了这位艺术家的生命,通过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结合他留下的自述,我们感受到了他与艺术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感受到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变化,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说《徐悲鸿与齐白石》的时候,高山老师带着我们重新认识这两位近现代艺术大家,我还记得她和我强烈争取要开这个课程的表情和情绪,我能感受到,她想把她看到的更真实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大家呈现给孩子们,她想通过她的课程让更多的家庭理解中国艺术背后独特的审美和情绪。
其实,关于前面提及的艺术组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最初来源于中国艺术类课程说课,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考虑如何让更多人走进艺术的世界,走进艺术史的世界看看。就像徐悲鸿和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家,包括最近在展的吴冠中先生的美育人生,其实让中国画的精神传承与创新,不论是从技法的突破还是从接受的普及,是很久以来很多人就在进行的事。
美,是一个人在成长中链接很多感知点的基础,就像我们高山老师在讨论西方艺术营的时候说,艺术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认识名画,读懂名画,或许不会给我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不仅可以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并且能够收获发现美的眼睛和理解美的心灵。
分享了这么多,其实,一来是想让大家通过我的视角,对我们的老师和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再来是希望你们在听到这里对我们能有多一份信任,我们是一群有温度的人,希望给孩子们更从心出发的有意义的教育。这些课程在线下的开发经历过怎样的用心,当它以线上课的形式再呈现时,其实是老师们把这一年的内容再次精华浓缩,就像我们线下课备课一样,都会经历打碎凝练,然后把最好的最适合的部分给孩子们的留下。
我们不希望给现在的孩子们更多负担和焦虑,我们希望帮助你和你的孩子多打开一扇门,邀请你们一起走进来,看到人类文明之美的哪怕多一点星光。因为,我们相信这份光亮的力量,会点燃孩子们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当你听到这的时候,2019年大概已经过去了,这些精心制作出来的课程也都已经结束了,希望线上课这样的形式能帮助大家珍藏好这一年珍贵的展览记忆。最后,欢迎你关注我们最新的2019展览精华的回顾,一门由22个大展组成的主题学习课。希望耳朵里的博物馆能继续陪伴你和孩子每一段看展的路。